廉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教育事业的灵魂。东汉学者王逸曾诠释:“不受曰廉,不污曰洁。”千百年来,清廉始终是社会发展的基石,是人民对教育工作者的殷切期盼。
一、立德之本:坚守清正之心
廉洁是教育事业的根基,是教师职业的灵魂。古人云:“育人先正己,正己必守廉。”教师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神圣使命,其一言一行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成长。
“燃灯校长”张桂梅扎根滇西贫困山区,用生命践行着教育初心,用行动诠释了廉洁与奉献的真谛——她节衣缩食,将百万积蓄悉数投入教育;她舍己为人,用劳模奖金激励教师;她克己奉公,为福利机构购置电脑而甘愿旧衣赴京。这些感人事迹,正是新时代廉洁从教的生动写照。
正如诗句所云:“不惧碾作尘,无意苦争春。”《论语》中“其身正,不令而行”的教诲告诉我们,教师唯有以身作则、廉洁自律,才能真正赢得学生的敬重与信任。守廉需要时刻保持警醒,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坚守教育者的本分。“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教师应当保持淡泊名利的心态,以宁静致远的心境追求教育的真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道德基础。
二、育人底色:永葆奉献之心
无私奉献是教师职业最鲜明的品格特征。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诗句,正是教师奉献精神的生动写照。
2008年汶川地震中,“英雄教师”谭千秋用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师魂,他在灾难来临的瞬间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壮举,永远镌刻在人民心中。
在新时代的教育征程上,广大教师更应当以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为指引,用真诚的爱呵护每一个幼小的心灵,用智慧的钥匙开启学生的潜能之门。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廉洁从教最深厚的底色,是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三、从教之道:秉持真诚之心
教育的真谛在于以心换心,贵在真诚相待。教师应当以廉洁为职业操守,以真诚为立身之本。在治学方面,要秉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态度,严谨求实,精益求精;在育人方面,要践行公平公正的原则,对待学生一视同仁。
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应当获得平等的教育机会。教师要以渊博的学识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海洋,以高尚的品格影响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真正做到言传身教、润物无声。特别是在教育资源分配、学生评价等关键环节,更要坚守原则,不徇私情,让教育的阳光普照每个角落。
四、时代使命:弘扬清廉之风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教育工作者肩负着更为重大的使命。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崇廉尚洁的优良传统,将清廉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学校要建立健全廉政制度,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教师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清廉的作风影响学生,以高尚的品格感染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继往开来,廉洁铸魂。立于时代潮头,我们当以清廉之风培育时代新人,以高洁之志托举教育梦想。愿每位教育工作者心中都绽放一朵"清廉"之花,让教育园地永远芬芳,让祖国的未来更加灿烂辉煌!让我们携手同行,在廉洁从教的道路上坚定不移地走下去,用爱心和责任谱写新时代教育的壮丽篇章!(徐亚静/文 雷黎/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