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19时30分左右,安徽中医药大学的青年教师齐亚军,和同事正在下班回家的路上,遇到地铁里一名女乘客昏倒在地。“她不愿叫救护车,怎么办呀!”在旁人焦急时,齐亚军立即亮明自己主治医师的身份,并为女子进行治疗。

下班途中遇女子昏倒地铁站内行医救援 “当时在换乘站看到很多人围在一起,还搭了个临时的屏风,屏风后面露出一双脚,我就觉得奇怪。”回忆11月29日晚的救援过程,齐亚军出于多年的义诊直觉,他立即感到有事情发生。他拉着同事上前察看,只见一名年轻女子平躺在座椅上,紧闭双眼,面色发白。经询问才知,该女子昏倒没多久,不能言语,但还有微弱的意识。地铁站工作人员要叫救护车,却被女子拒绝。无奈之下,地铁站工作人员只好把女子扶到座椅,拿了些糖水给女子补充体力。 在向女子表明身份后,齐亚军初步检查了女子的生命体征。“我检查发现,她脉搏很快,额头微热,不能睁眼,但还有意识,初步排除了癫痫、高热惊厥等病因。”

随后,齐亚军掏出了自己的迷你“医疗包”,在女子手上合谷穴和脚上太冲穴针刺,并按压女子上肢前臂的内关穴。交替行针10分钟左右,女子的面色渐渐回血,脉搏频率也慢了下来。 “情况好转后,我们尝试通过女孩手机联系上她家人朋友。因女孩还不能说话,我们就试着让她敲手指头次数跟我们交流,尝试解开手机开机密码。”齐亚军说。手机成功解锁后,我们电话联系上了女子男朋友,齐亚军快速交代了女子状况,并询问女子既往病史和用药情况。“她男朋友说没什么疾病,一直很健康。因为无法确定病因,尽管女子拒绝拨打120,但我还是建议地铁工作人员呼叫了急救车。”齐亚军说,宁愿事后被责怪,也要确保女子的生命安全,不能耽误治疗。 急救车赶到现场后,齐亚军和同事这才放心离开。在离开前,齐亚军特地给女子男友留下了联系方式,告诉他如果后期出现问题,可以及时向他求助。“因为我平时就经常组织参与志愿服务,能多帮一个是一个。” 晚上21时08分,齐亚军手机上收到女子男友发来的信息:“万分感谢,幸亏有您在。” 随身携带迷你“医疗包” 能够及时伸出援手,就地为女子治疗,齐亚军随身携带的迷你“医疗包”发挥了较好作用。这件小小的医疗包,已经跟了齐亚军9年,里面装着几袋针刺银针、碘伏棉签、耳穴贴和硝酸甘油。 说到随身携带医疗包,齐亚军告诉记者,他从2006年就参加志愿服务,经常在公园、广场、车站等处开展中医义诊服务,也曾遇到过老人突发癫痫、孩子高热惊厥等情形。

在考取执业医师证后,他便给自己配备了迷你的医疗包,无论去哪都会随身带着。“希望能在危急时刻,派得上用场。”如今,在他的带动下,他的学生也纷纷在拿到执业医师证后随身带些急救用品,以备不时之需。 齐亚军不仅是中医学专业教师,还是一名“资深”的志愿者。投身志愿服务15年,他坚持利用闲暇时间,立足所学专业知识,开展志愿服务,贡献青春力量。去年疫情期间,他带领学生开展“手拉手专项志愿服务”活动,为身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基层工作者、爱心志愿者的子女提供线上课程辅导和亲情陪伴等服务。防汛抗洪期间,他更是带领志愿者深入汛情安置点,为400余名群众开展爱心义诊和养生知识科普。(转自江淮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