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动态 >> 正文

针灸经络研究所2021年度工作总结

发布日期:2022-01-20    作者:     来源:     点击:

针灸经络研究所2021年度工作总结

灸经络研究所是针灸基础与技术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神经生物学(针灸)三级实验室的主要实验平台,拥有MEAs、ERPs等电生理实验平台、在体细胞显微成像系统、Powerlab、Biopac、肺功能等生理实验平台,业已形成较为稳定的研究团队和研究平台。作为安徽省重点学科针灸推拿学的主要科技支持,研究所承担了学校针灸推拿学专业的主要科研工作和研究生培养工作,获得了安徽高校科研创新平台团队建设,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等项目支持申请了实体化研究所建设,形成了“经脉脏腑相关研究”、“灸法效应及作用机理研究” 和“针刺作用机理研究”等三个主要研究方向

1.研究水平与贡献

1)各研究方向研究进展及成效;

历经六十年的发展,逐步凝练并形成了以“经脉脏腑相关研究”、“灸法效应及作用机理研究” 和“针刺作用机理研究”等三个主要研究方向,形成具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思路。

研究方向之一:经脉脏腑相关研究

特色与优势:

经脉脏腑相关研究是针灸经络理论研究的核心内容,我们以“心经-心-脑”为主线,开展经脉脏腑相关、经穴效应特异性、经脉脏腑与脑相关的研究,承担国家“97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项,获得中国针灸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各1项,安徽省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多项。

经脉与脏腑、脑相关的相对特异性联系则是经脉脏腑相关的研究热点。电针心经对心脏功能调节和心脏保护具有相对特异性的联系,并与脑功能活动密切相关。历经60年的科学探索,我们从现代生物医学、神经生理学、电生理学、分子生物学等角度全面探讨了心经经脉(穴)与心脏和脑相关的原理,从神经分布、躯体分节、躯体-交感神经-内脏联系详细论述了体表传入引起交感反射、内脏功能调节的神经生物学机制以及耳-迷走神经联系的途径和作用机理,先后提出了“经脉脏腑相关是经络理论的核心”“经脉脏腑与脑相关是中西医理论结合的突破口”,并强调从“边缘系统-下丘脑-自主神经系统”深入研究经脉、脏腑与脑相关。相关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

研究方向之二:灸法效应及作用机理研究

特色与优势

作为全国唯一的省级灸法研究会所在单位,在继承安徽灸法传统特色的同时,通过参与实施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工作,开展了艾灸温通作用机理、艾灸烟效应及其机理研究,以及艾灸临床相关设备研发工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安徽省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多项。

“热证贵灸”是安徽灸法的代表性学术思想之一,艾灸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等急性传染病具有良好的疗效,也是“安徽灸”的特色品牌。近年来,通过开展艾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艾灸燃烧产物的物质成分及其作用、艾烟对嗅觉通路影响的相关工作,逐步明确了艾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作用机理;嗅觉通路参与艾烟效应的作用途径,以及不同浓度艾烟对鼻粘膜、嗅球的影响;区分了不同年份、不同部位的艾草的物质成分;设计和研发了艾灸临床应用器具、烟热分离设备。通过主办灸法研究会年会、承办和协办国际学术会议分论坛等形式,为社会培养大量的灸法应用人才,提高社会服务水平。

研究方向之三: 针刺作用机理研究

特色与优势

针刺效应及作用机理研究是现代针灸研究的重点之一,也是研究所传统的特色研究方向之一。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支持下,针对临床有效的针灸治疗疾病谱,先后开展了基于内质网稳态的针刺效应物质保护惊厥性脑损伤、针刺治疗慢阻肺的胆碱能通路和中枢作用机制、针刺效应物质调控心肌细胞HCN离子通道、针刺调控高血压的作用机制、胃俞募穴针刺调节胃运动等方面的研究,从生理、病理、电生理、分子生物学等角度,阐释了针刺作用的科学机理;通过广泛开展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应用、脑电图技术应用以及多电极微阵列、微透析采样分析技术等,在临床研究和动物实验研究中,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安徽省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多项。

2)在研、新增科研项目及经费到账情况

2021年,研究所成员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在研科研课题11项,新增省级及以上科研课题8项,其中新增立项国家级课题2项,新增立项省级课题6项,新增科研立项经费133万元(见表1)。

3)获得相关成果(奖励、专利、代表性论文等)及其影响

研究所及时发布相关信息、开展成果与专利、奖励申报工作指导,鼓励成员进行科研成果和科技奖励的申报。2021年度,研究所成员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32篇,其中一类论文篇(SCI 8篇);获得安徽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中国民族医药协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中国针灸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获得授权专利4项(见表2)。

2.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

1研究所人才配备情况

队伍建设是研究所建设的重中之重,本研究所由中医、针灸、生理等多学科人员组成,研究所设有所长1人、名誉所长1人、所长3人、秘书1逐渐形成一支数量充足、富有朝气、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科技创新团队。

2)固定人员构成

研究所现有固定成员15人,其中高级职称10人、中级职称5人,拥有博士学位人数8人、硕士学位人数7人,在读博士1人。(见表3

3)年度人才引进和研究生培养情况

人才引进和研究生培养也是研究所建设成效的重要体现,2021年度,培养全日制在读博士研究生5人、全日制在读硕士研究生43人,拥有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9(见表4)。

3.开放交流

1)学术交流与国际合作情况

2021年,研究所组织邀请了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所长景向红、甘肃省名中医魏清琳、南方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院长黄国志、针灸推拿学院牛淑平教授和崔帅副教授等校内外专家开展线上或线下专题学术讲座5场。研究所成员参加中国神经科学学会2021年年会4人次,提交大会壁报展示2份、交流学术论文4篇;参加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2021国际针灸学术研讨会2人次,提交学术交流论文2篇,主持分论坛会议1次;参加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建所70周年系列专题研讨会3人次;参加湖南省针灸学会2021年年会、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年会、李鼎教授学术思想研讨会3人次。

2)长三角区域合作的领域、内容、方式

2021年度研究所积极在科学研究领域开展长三角区域合作,获得安徽省科技创新战略与软科学研究专项“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安徽省中医药科技创新发展策略与路径研究(202006f01050070”课题立项。

3)开放使用情况

研究所研平台坚持共享开放,除了本的研究人员和研究生在此进行科研实验外,还接受了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药学院、三所附属医院等其他中医药学科和部门的研究生和教师前来开展科学研究,成为我校公共科研平台,充分发挥科研基地的作用。

4.运行管理

研究所实验平台、运行良好,具备实验动物房、大鼠脑立体定位仪、微量推进器、微量注射仪、Powerlab生理记录系统、SDZ-IV型电子针疗仪、多通道神经元放电记录系统、微透析分析系统、膜片钳记录系统等仪器设备,可以支持核团微量注射、单通道在体细胞外记录、多通道在体细胞外记录、离体脑片电生理记录、体心血管活动记录、肺功能活动记录、针刺干预、微透析等实验新增肺功能检测仪一套

1 2021年科研项目情况

类别

项目名称

主持人

项目来源

起讫时间

经费

到账

在研项目

心、肺经对心、肺功能的影响


周美启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8YFC1704603)

2018.12-2021.12



120万

安徽省中医药领军人才建设项目

周美启

安徽省中医药管理局

2019.5-2022.4

30万

肠道菌群参与针刺心经干预心肌缺血的作用机制

吴生兵

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

2019.7--2022.6

10

茶叶水提物治疗浅表感染性疾病作用及机制研究

吴生兵

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

2020.1--2021.12

6万

大脑感觉皮层调控肝经和生殖器官感觉传入的作用研究


吴子建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

2019.12-2021.12

76.8万

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骨干人才国外访学研修项目


蔡荣林


安徽省教育厅


2019.01-2021.12


15万元

小鼠全身VISoR图像解剖结构标注


高鹤仁

省属高校与人工智能研究院协同创新项目子项目


2021.8-2023.8


7万

下丘脑后核CRF能神经传入系统在针刺干预应激性心血管反应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高鹤仁


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2019.01-2021.12


10万

基于谷氨酸能神经元调控海马-HPA轴探讨针刺抗心肌缺血的作用机制


王堃


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


2021.1-2023.12


24万

基于杏仁核介导的情志变化研究电针治疗心肌缺血大鼠的作用机制


王堃


浙江中医药大学科研开放基金


2020.1-2021.12


6万

LC-PVN参与自主神经系统调控的针刺干预IBS-C大鼠胃肠运动作用机制


高纺


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


2020.1-2022.12


20万

新增项目

针刺调节心脏功能的中枢调控机制研究

蔡荣林

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优青

2022.01-2023.12

30万

“微生物-肠-脑”轴介导艾灸足三里治疗抑郁症的作用机制

吴子建

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2022.01-2023.12

12万

下丘脑室旁核-延髓头端腹外侧区GABA能神经环路在针刺预处理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余情



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


2022.1-2025.12


30万

PVN-RVLM 神经环路在电针预处理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余情


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2022.1-2024.12


10万

艾灸修复膝骨性关节炎软骨损伤的氨基酸代谢机制研究

刘磊

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

2022.1-2025.12

30万

从氨基酸代谢视角探讨艾灸保护膝骨性关节炎软骨损伤的效应机制

刘磊

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2022.1-2024.12

10万


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安徽省中医药科技创新发展策略与路径研究


蔡荣林

安徽省科技创新战略与软科学研究专项


2021.01-2022.12

5万


下丘脑内侧orexin能神经元-RVLM神经通路在针刺降压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高鹤仁

安徽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重点项目

2022.1-2024.12

6万


2 2021年科研成果情况

2021年发表学术论文

序号

论文题目

第一作者/通讯作者

发表刊物

发表日期

刊物级别

1

Chemical Fingerprint Profiles and Pharmacodynamic

Investigation for Quality Evaluation of Moxa Smoke by

UHPLC in a Rat Model of Superficial Infection

周美启/吴生兵

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2021

SCI

2

Effect of moxibustion on autophagy and the inflammatory response of synovial cells in rheumatoid arthritis model rats


胡玲

吴子建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21

SCI

3

Roles of central orexinergic system on cardiovascular function and acupuncture on inter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risk: Orexinergic system mediate the role of acupuncture?



吴子建



Neuropeptides

2021

SCI

4

S1 function is involved in electroacupuncture treatment-mediated recovery after focal unilateral M1 infarction.


崔帅


Neural Regen Res

2021

SCI

5

Comparative transcrip-
-tome analysis of roots, stems, and leaves of Pueraria lobata (Willd.) Ohwi: identification of genes involved in isoflavonoid biosynthesis.



崔帅



PeerJ

2021

SCI

6

Electroacupuncture inhibits IL-17/IL-

17R and post-receptor MAPK signaling

pathways in a rat model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刘自兵

acupuncture

IN MEDICINE


2021

SCI

7

Effect of electroacupuncture pretreatment on the

protein expression of c-fos in fastigial nucleus and

lateral hypothalamus area in ra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蔡荣林

J Acupunct Tuina


2021

SCI

8

orexinergic system on cardiovascular function and acupuncture on inter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risk: orexinergic system mediate the role of acupuncture?



高鹤仁

Roles of central

2021

SCI

9

基于转录组测序技术探讨蓝斑核参与针刺抗心肌缺血的分子机制

周美启

针刺研究

2021

一类

10

艾灸烟热效应促进大鼠外伤创面愈合及组织修复的研究

胡玲

针刺研究

2021

一类

11

浅析人体天牖五部

吴生兵

中国针灸

2021

一类

12

不同浓度艾烟吸入对大鼠嗅黏膜上皮细胞凋亡与再生的影响[J].

吴子建

针刺研究

2021

一类

13

不同浓度艾烟环境对大鼠鼻粘膜损伤及血清IL-1IL-6TNF-α表达的影响[J].

吴子建

中国针灸

2021

一类

14

针刺血清对无镁培养的新生大鼠海马神经元微管相关蛋白2和生长相关蛋白43表达的影响

杨帆

针刺研究

2021

一类

15

电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大鼠肺组织自噬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刘自兵

针刺研究

2021

一类

16

电针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下丘脑外侧区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


蔡荣林

针刺研究

2021

一类

17

电针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下丘脑外侧区和小脑顶核多巴胺、5-羟色胺含量的影响

余情

中国针灸

2021

一类

18

急性肺损伤大鼠模型制备及不同时段肺损伤比较

刘自兵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2021

CSCD

19

针刺对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肠运动及胃肠激素含量的影响

周美启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

三类

20

电针时间对急性心肌缺血大鼠保护作用及心肌核转录因子-κB表达水平的影响

周美启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

三类

21

内侧隔核在电针心经抗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大鼠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周美启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

三类

22

事件相关电位P300在失眠患者与健康对照者中比较研究

胡玲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

三类

23

骨会大杼”“骨会大椎辨析

吴生兵

贵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

三类

24

芒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吴子建

海南医学院学报

2021

三类

25

不同直径艾条悬灸改善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TNF-α、IL-6IL-2表达的比较[J].

吴子建

上海针灸杂志

2021

四类

26

电针“神门”对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大鼠心肌和海马组织以及血清中cAMPcGMP表达的影响[J].

吴子建

海南医学院学报

2021

三类

27

温针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Meta分析[J].

吴子建

河南中医

2021

四类

28

针刺对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肠运动及胃肠激素含量的影响

高纺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

三类

29

电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模型大鼠肺功能及TGF-β、TNF-α、IL-8的影响

刘自兵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

三类

30

《难经》针法中的阴阳五行观

余情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

三类

31

电针“心俞-神门”对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大鼠心肌与海马组织GluAspNR1表达的影响

王洁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

三类

31

《东垣针法》刍析

吴生兵

天津中医药

2021

四类

32

新安医家吴亦鼎灸法学术思想探析

吴生兵

中医学报

2021

四类


   附表3 科技奖励和专利

2021年科研获奖

项目名称

授奖部门

获奖名称

时间

获奖人

熏灸治疗复杂性皮肤及软组织感染的创新性应用

安徽省科技厅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专业(学科)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21

周美启,秦黎虹,汪泓,吴生兵,汪天明,孙灿光,刘先华,王斌

针刺改善COPD大鼠肺功能及抗炎的机制研究

安徽省科技厅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专业(学科)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2021

刘自兵,张新芳,项水英,秦勤,林先刚

中医艾灸关键性治疗技术和辅助技术研发及应用

安徽省科技厅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专业(学科)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2021

贺成功,蔡圣朝,胡玲,吴子建,朱才丰,龙红慧

胃俞募配穴针刺调节胃运动的中枢整合机制

安徽省科技厅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专业(学科)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2021

申国明,王浩,蔡荣林,管媛媛,章梦婷

熏灸技术及在浅表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

中国民族医药协会

中国民族医药协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2021

吴生兵周美启秦黎虹汪泓刘先华汪天明吴家文王斌王堃吴杰王言玲

隔物灸创新技术研发与应用

中国针灸学会

中国针灸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

2021 

胡玲,吴子建,贺成功,蔡圣朝,蔡荣林,郝锋,段文秀,何璐,张成,郑保主,余情,王洁,王春华,龚长平,许静

2021年授权专利

专利号

专利名称

类型

申请日

授权日

发明人

202021761166.2

大鼠固定装置

实用新型专利

2020.08.21

2021.07.23

蒋志明,吴子建,蔡荣林,胡玲,刘磊,吴立斌,魏小桐,张帆,赵丽娜,崔海玲,王敏君

202120724590.8

一种改进型艾灸装置

实用新型专利

2021.04.09

2021.11.30

刘磊,吴子建,胡玲,余情,王洁,蔡荣林,吴立斌,王璐璐,王敏君,张帆

202021270935.9

一种便携式艾灸装置

实用新型专利

2020.07.01

2021.06.25

周美启吴生兵,王堃,高纺

202120368862.5

多功能针灸器具

实用新型专利

2021.02.08

2021.11.30

曾思远,吴生兵,吕丽泽慧子,阚昊祎,谢晓桐,游青,吴欣